首页动态
     
   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通讯员:雷晓斌 沈玉杨       责编:孙新华       审核: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1-06-02 11:08:11
 

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

——四川工商学院应用型办学实践探索

20年艰苦创业,20年奋斗不息,20年春风化雨,20年发展巨变。跟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路前行两地办学,廿个寒暑三次更名;从简易办学、艰苦创办到初具规模、稳步发展,从房舍简陋、设施落后到硬件改善、软件提升,从学科专业数量单一、力量薄弱到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凸显,一路前行一路歌。在20年的时光里,全体工商人秉承明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整体转型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应用型办学特色,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培养了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位引领,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顶层设计彰显活力。学校党政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忘三心三实的办学初心,践行崇工重商,理实兼优的办学理念,转变观念,凝聚共识,强化顶层设计,明晰办学思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地方,突出应用,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制定了根植地方、应用为径、产教融合、学以致用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以文育人、德才兼修、开放融合、服务地方、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确定“3—4—5”的工作思路(即三个立足、四个推进、五大工程),全面落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编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并实施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以合格评估和评建整改为标志,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比较鲜明、西部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步:到2035年,以获得专业学位硕士授权为重点,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三步:到2050年,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党建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构建了强化三大建设、凸显四大功能(三大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四大功能:政治方向功能、改革发展功能、自身建设功能、校园文化功能)的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的领导落地落细、扎根于师生中,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提升。学校设置了11个二级学院党总支、5个直属机关党支部、26个基层党支部,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建立完善了基层党建规范、党员教育培养、宣传思想、党风廉政、纪检监察等方面30余个制度,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坚持标准发展党员,先后有1.3万余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70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培训,有1000余名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学校图书馆党支部2016年获评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2021年,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和会计学院学生党支部的两个学生党支部获评四川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在全国全省作经验交流。民办高校“党建改革”获省级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支持建设项目。

转型改革成效凸显。学校于2016年被列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实施转型发展一二三行动计划,即:推进一个改革,推进学校整体转型改革省级试点项目全面实施;建立二个机制,建立项目推进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取得三项成果,在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实践运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确定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和12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投入建设经费300余万元,着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机制保障四大建设工程,实现了办学思路四个转变,即转到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来,在机制创新、理论研究、实践运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2018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优秀单位。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典型案例和创新经验得以宣传推广,学校转型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6年,《眉山日报》专题刊发了《落地造才 输血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为市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2017年,在四川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研讨会上,以推进转型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四川工商学院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为题作报告,向全省民办高校介绍学校转型发展的经验。四川省教育改革简报多次转载学校转型发展改革经验,被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题报送省政府部门等四大班子,并转发至全省地(市、州)和各高校学习推广。学校先后8次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中国西部博览会教育论坛等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学校转型改革典型案例10余次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以生为本落地生根。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践行四关爱·四培养(四关爱:关爱学生思想、关爱学生学习、关爱学生生活、关爱学生就业。四培养:培养高尚品行、培养优良学风、培养文明习惯、培养健康兴趣)的学生工作模式,不断完善学生工作体系,积极培育树德明理、学之以恒的学风。狠抓早晚自习,加大课堂纪律检查力度,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力明显增强,课堂平均出勤率保持在98%,实现了从要我学我要学转变。大力开展两出两进阳光体育活动,学生早晨运动打卡率达99.2%,校园运动锻炼的氛围逐步形成。持续开展“五拒绝,五养成”(拒绝网贷、拒绝裸聊、拒绝传销、拒绝毒品、拒绝艾滋;养成勤俭节约、健康生活、干净整洁、坚持锻炼的习惯和良好心理)“大学生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等学生活动,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20年,在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15个作品获奖。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构建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学校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等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已为64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自办学以来,学校没有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的奖贷助补工作得到学生资助中心好评。

内涵发展,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专业建设取得突破。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大力培育特色专业和专业集群,学科专业结构总体合理。现有六大学科3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教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至2020年,建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重点特色专业7个。学校先后10余次在全国、全省专业建设会上作经验交流,50余所兄弟院校来校考察学习交流。2018年,在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学校以因势而新、因时而进——推进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为题介绍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学校依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按六大原则(即凸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群)的对接;强化实践育人,把文科管理类、工科类、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分别调整到25%—30%30%—35%35%—40%;将劳动教育、美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设置学时学分。学校着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推动改变“教室、教材、教师”三中心和“灌输式、应试式、传授式”三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实施“N+1”“N”为平时教学过程考核,“1”为期末考试)的考试改革,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等26门。

保障条件持续完善。学校建立了四对标、四改革的人事工作体系,建设了一支师德比较过硬、数量较为充足、结构基本合理、富有朝气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师德标兵等20余人;国家、省市级教学名师、突出贡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享受政府部门津贴专家等30余人。近3年来,教师承担省(市)各级纵向科研课题400余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10余项,在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18人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优秀教学科研团队4个。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教学行政用房32万余平方米,持续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4亿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各类实验室221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80余个,加强图书资源建设,馆藏纸本图书共计238万余册,电子图书达115万余册。学校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了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240余间,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培训1000余人次,全校90%以上的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校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先后与中兴通讯、云南美利康等多家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进高校、进课堂、进实验室,与百度四川公司、沃尔玛百货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20余个班次。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实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并满足了第二课堂活动等需要。

质量管理效果明显。学校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了教学组织与运行、质量监督与评价、教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60余个文件,制定了本科教学10余个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案,编印了《四川工商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教学规范、质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评价持续改进等方面,系统性改进原有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创新并实践了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完善校、院两级质量管理架构,构建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估改进三大质量控制系统,配套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四大保障系统,质量文化深入人心,质量主体意识增强。2020年,民办高校二三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与实践荣获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组建了80余人的高职称、有经验的校院两级督导队伍,选拔了400余名责任心强的学生组建了教学信息联络员队伍,强化课堂教学和信息收集。近3年来,校院两级督导随堂评教全部覆盖,学生网上评教覆盖度均达到95%,教学质量评价成绩良好以上的教师占90%以上,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0分左右。学校不断完善自评机制,持续开展专项评估,制定了《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标准和指标内涵》等20余个主要教学工作评价标准。至2020年,已完成首轮有毕业生的29个本科专业的校内自评工作。

人才质量有效提升。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紧紧抓住转型发展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关键机遇,重点面向新工科”“新商科,探索以产教融合、实训贯通为重要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日益提升。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0余项,文化艺术体育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13项,师生获得专利授权近200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近3年来,学校本科生入学报到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四川省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占比达到了80%。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和新锦成公司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政治素养、专业水平、职业能力满意度分别为 97.99%97.20%95.60%96.79%,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普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好学、肯干、上手快。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人事负责人表示,学校财会类专业的毕业生责任心很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工作能力;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表示,学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性强,能够吃苦耐劳,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符合招聘需求。近3届本科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为92%左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90%左右,工作满意度与职业期待吻合度均超同类院校。

精耕细作,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三苏文化浸润心灵。立足东坡故里,千载诗书城,学校实施以三苏文化为特色的五位一体文化育人工程,增强了学校环境文化、物质文化、科研文化、精神文化、课程和院系文化等育人功能,打造了以文育人,德才兼修的办学特色。优化校园环境,将三苏文化的内涵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融入到学校的标识设计、场馆命名、园林路标等设计中,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开设了三苏文化概论”“三苏文化精选十讲等课程,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文化自信。每年举办三苏文化节”“三苏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百余次,学生参与登台演出,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约上万人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还建有三苏文化特色馆,成立了三苏文化研究所,完成“三苏”文化研究与服务课题20余项,编撰三苏文化+”系列丛书10余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促三苏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实现让三苏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目标,培育德才兼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实施三苏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得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官网等主流官媒的报道。2019年,四川工商学院三苏文化研究所被眉山市评为优秀文化研究单位

服务地方能力增强。学校推行四个融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融入地方人才培养、融入地方文化产业、融入科教精准扶贫),实施两个转化(把地方和企业的需求转为研究课题、把研究与服务成果转为教学资源;把地方产业特色化为学科专业特色、把地方资源化为办学资源),与地方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开放办学,服务地方,凝练了开放融合,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针对眉山网络信息安全防控的需要,牵头搭建眉山市网络信息安全攻防应急演练平台;立足乡村振兴,为丹棱县仁美镇打造村风文化,众筹文化大院建设等;为青神县竹编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开发建设竹编数据库,成功地把青神竹制品销往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帮助青神竹编外贸出口实现了海关数据零的突破。近3年来,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培训干部、骨干、企业家近1000人次,完成地方研发与服务项目50余项,获得横向经费400余万元。学校在凉山州盐源县实施四百科教帮扶工程(选派百名师生下乡帮扶、培训百名地方科教骨干、开展百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对子帮学、帮助地方取得百万社会经济效益),推广作物新品种20余个,获得直接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学校扶贫做法在省民办高校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学校成为全省仅有的一所连续3年受到四川省表彰的定点扶贫民办高校。

创新创业助推成长。学校践行三联四融创新创业模式,即:三联,将创新创业置于产教融合中、基地联盟中、培养联动中;四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平台与校外资源融合、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融合、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2016年起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了《创新创业和实践学分的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形成以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技能竞赛+创新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教赛一体育人模式,彰显了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建有近36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指导、培训、资金扶持、融资服务、代理服务等服务,每年开展活动50余场,覆盖两万余人次。2016年以来,基地孵化项目157个,拥有企业40余家;学生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232项、双创竞赛获奖128项;其中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省赛中获奖26项。涌现出了四川蓝海智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满竹里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维数立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秀创业典型和曹坤燕、李瑞豪、谭锐等一批创业标兵,他们在创业中不仅使自身得到提升,而且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也为母校争了光。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先后被评为郫都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都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都市科技创新苗圃、眉山市市级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等。

学校声誉逐年提升。办学20载,学校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完善治理结构,推进民主管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内涵、提高质量、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树立质量意识,构建质量文化,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也得到了党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改革试点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四川省园林式校园”“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四川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先进图书馆”“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回首过去,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四川工商学院将不忘来时路,砥砺新征程,锚定新目标,擘画新蓝图,突出地方性、立足应用型、实施开放式、凸显高水平,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培养,建设高水平工商,为将学校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62日第12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6/02/content_595536.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Jiuyou(中国)Jiuyou·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