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两个结合”如何统领高校社科有组织科研
 
通讯员:毛俊响 李秀坤 尹海豹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03-08 14:28:46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基本力量和基础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原创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原创学说的重要策源地。有组织科研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制化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牢牢守住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是要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研究立场,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秉持文化主体性意识来推进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方面,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另一方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开展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解码“中国之治”背后的“中国之制”,赓续“中国之制”背后的文化根脉,以此作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逻辑起点,推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更多原创思想和原创学说。

当前,推进高校社科有组织科研还存在一些观念和机制障碍。特别是在“学科本位”思想影响下,少数高校的社科研究“严守藩篱”“各自为政”,影响了有组织科研的开展。对此,笔者建议:

在科研组织方面,高校一是要聚焦科研成果按照学科归属评价、有组织科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跨学科合作平台建设基础不牢固、基础理论研究难以持续等现实问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凝练重大选题,系统整合社科资源,凝练学科目标,组织本学科最强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二是要探索从以学科为基本依托的科研单元向以“研究平台+以研究任务为组织依据的研究团队”转变,鼓励建立独立、跨学科门类的交叉研究平台,探索校际组织科研合作。三是要在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合作期限内,探索合作研究人员的成果归属与学院归属相分离、绩效发放主体与成果归属主体相统一的人事分配制度,或者建立校内教师跨院系、跨学科兼职制度。四是要以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倾斜引导社科科研力量持续稳定地聚焦重点问题,组建本学科内的科研需求和科研活动信息库,防止科研重复立项、科研资源浪费,推动科研活动以有序、集约的方式开展。

在社科成果评价方面,高校一是要破除以学科、期刊为评价依据的简单模式,强调“以质定文”以及成果的社会贡献度、价值塑造力。二是要打通社科各学科的评价体系,积极做好文、理、工、医评价体系的相互联动,鼓励跨学科、探索性的研究。三是要试点设置社科期刊论文通讯作者制度,引导国内学术期刊刊发有实质合作的多作者论文。四是要探索实施以综合绩效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以个人为主的单一评价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团队为主、团队内部再评价的整体评价,从短期成果评价转向中长期社会效应评价。

在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高校一是要坚持“多出思想”而非“多出论文”的政策导向,鼓励教师长期稳定从事基础研究,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延长考核周期并给予资源倾斜。二是要围绕国家和地区重大需求来设立与调整研究机构,整合研究专长构建科研团队,集中力量开展相关主题研究,强化有组织的学术成果发布,以成规模的著作、教材、论文发表来形成学术影响力,打造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4日第06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04/content_635863.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Jiuyou(中国)Jiuyou·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