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产教融合赋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通讯员:于树江 吴国英 裴清芳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4-03-19 14:18:0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校地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河北工程大学凸显工科特色定位,围绕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核心,聚焦产教融合赋能,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聚焦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坚持产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还存在人才培养体系工程特色不鲜明、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不突出、“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不平衡、校内外联动力度薄弱等问题。从长远来看,破解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需求及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找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切实为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创造优良的土壤和环境。

学校立足产业需求,坚持产出导向。近年来,学校聚焦产教融合赋能,构建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核心、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抓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力点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化工程人才复合能力培养,学校面向供需两侧,产教融合赋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体系构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拉动,注重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资源的保障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及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凸显工程专业人才供需对接,实现从教育链到产业链的快速转化,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坚持需求导向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和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人才培养特色,以提升专业竞争力为核心,优化专业布局,不断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专业认证工作,优化专业结构,以新工科理念促进工学与医学、农学等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设置了机器人工程、智慧水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3个交叉专业,通过撤、并、停38个专业,新增23个专业,招生专业数量从87个优化到72个。同时,学校尊重学生个人志向和学习兴趣,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按需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契合度。

构建综合训练课程体系。学校注重课程教学与工程能力的有机衔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对接产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建57门课程。同时,学校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改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高质量教材。目前,学校共有300余部省级以上教材。

培育学生工程能力和素养。学校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做到教室、实验室、工程现场“一二三课堂贯通”。立足教室主课堂教学、重视实验实习实训实战第二课堂、丰富和检验工程能力现场第三课堂,形成“企业真题、教学解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互融构架,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团队合力完成项目任务,深化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度。

坚持服务导向

深化师资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成效与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息息相关,高质量做好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共同打造产学研用能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通过校内培养丰富教师的企业工程实操背景。学校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共建流动岗位,实现教师进入和服务企业常态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生产实践中找课题,积极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等活动。注重发挥本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高度契合优势,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共同承担横向课题,校企、师生共同攻关。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引进,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多形式引进企业各类专家到校讲座、授课、指导实践、辅导毕业论文并担任导师,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夯实资源基础,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强力支撑。学校一是加快新校区建设使用,实现集中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通过统一规划、功能调整等措施,加大校舍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在校园内建设标准运动场和室外篮球、足球、羽毛球运动场馆,为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教室,更新实验设备,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实训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专业培养方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三是打造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教室,汇聚线上教学和学习资源,鼓励教师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坚持特色导向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坚持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全链条衔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区域创新创业形成示范辐射效应。学校通过“竞赛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

创新“课赛一体”。学校依托实习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以竞赛项目为驱动,通过“课上案例分析、大赛指定问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攻关”三层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

深化“五育”并举。学校聚焦立德树人,突出工程特色,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提出“以体强工、以美培工、以劳兴工”素养能力协同的工程类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是以工程文化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二是面向工程素质提升,以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为翼,针对不同专业,系统“定制”特色体育课。如水利类专业增设游泳课、地质类专业增设野外露营课,在公共体育教育中凸显工程特色。三是面向工程素养培育,开设美育实践课程、举办“工程”系列美育主题文艺活动等,以“工程大美”育人化人。四是面向工程实践,构建“生命、生存、生活、生产”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建设“宿舍、校园、校外”劳动基地。

搭建实践平台。学校实施“三级三创三激”,构建“学院众创空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社会产教科技园区”三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以“融合课程专创、项目团队创意、教师科研带动创新”对接市场需求,通过出台创新学分转化、评奖评优推免、弹性学制等激励制度,缩短了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时间。

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范围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19日第09版,详情请点击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19/content_636600.htm?div=-1


 
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Jiuyou(中国)Jiuyou·官方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